top of page
Search

食與思之間 post-aftertaste

  • Writer: Lo Hsuan
    Lo Hsuan
  • Nov 16, 2019
  • 1 min read

Updated: Jul 7, 2020

返到大二雪下時,簡樸的韓國餐廳,掌門的大媽依然依樣熱絡,但記憶中的豆腐湯 (kimchi-jigae) 稀了一些,零散的豆腐與泡菜漂流在紅沫中。

喜歡寫吃,必然要記起當下的味道。

一年多的時差,必然造就許多變數:一樣的菜色,不同的手法,味道開始重疊; 心境上的改變,不再覬覦精緻的餐點,只想要原始的家常飯;食物在生活重了一些,又緩了一些,繁忙中,能全然感受的事物好像不多了。

有多少,吃的只是記憶中的感覺,文化上的意義呢?奶茶、貢丸湯、蛋餅、burrito。在心中烹調一道前菜,混淆了當下的感官。「Acquired taste 」後天習得的品味,讓人怪不安的。

但吃飯何嘗不只是交感神經凌亂的訊號。

生鏽的記憶如齒輪般,卡不進此刻口中的味覺- 將這異樣感拉到短期:

還沒進到回家的電梯, 早餐在口中的餘味變質。 也許是味素也許是心情。

味道終究只是一個感覺,會因為時間地點,跟誰在一起,在剛剛到現在某一刻,

忽然一閃一現。過去到現在也許恍惚,但卻為現在至未來給了一點重複性的期盼。

Recent Posts

See All
媽媽與初戀

想一個人的時候,去吃跟他一起吃過的東西。有些東西,只想留給跟一些人一起吃。自己在心裡說好了。因為知道自己很自私,又愛吃,發現喜歡一個人居然是好吃的東西會留給他。 看一個男生點菜,發現他怎麼招呼服務生、怎麼照顧大家各自的忌口,以及他自己喜歡吃什麼。優柔寡斷、出爾反爾,又或者不...

 
 
 

Kommentare


bottom of page